1. 反駁過於情緒化,欠缺舉證支持
文章批評某些說法(如「阿公窮才跟蔣介石來台」)是以偏概全,但本身也沒提出足夠的數據或文獻來證明來台人口組成的多元性。例如提到「不乏高學歷、富裕或中產背景者」這點,雖可能為真,但若能引用具體史料(如1949年來台人員社經背景統計、個別案例等)會更具說服力。否則會讓人覺得只是另一種「反簡化的簡化」。
2. 可能陷入對立邏輯,強化「藍綠分化」
文中反對將「貧窮=跟國民黨來台」的說法定型化,是合理的。但接著談到民進黨執政對社經狀況的影響時,語氣帶有強烈批判,反而可能強化「你不挺民進黨=你在扭曲歷史、歧視外省人」這樣的誤解。這會讓部分讀者產生防衛性,導致對話空間縮小。更理想的方式是拉出更高的格局,強調制度與政策本身的檢驗,而非政黨對立。
3. 論證範圍稍嫌發散,主軸略微模糊
從歷史記憶與階級歧視談起,接著轉向當代政治與經濟(民進黨、貧富差距、青年低薪),再轉到言論自由與館長言論的評論,議題跨度大,可能讓讀者在邏輯連貫性上感到困惑。這會削弱主要論點的聚焦力。文章若能劃分更清楚的段落或層次(例如:「歷史觀點的澄清」「對現況的批判」「對民間論述的誤解澄清」),會讓說理更具邏輯性。
4. 對館長的例子處理略嫌輕率
文章指出「館長講髒話與民進黨無關」是「邏輯混亂的例子」,這沒錯,但這段反駁略帶情緒字眼(如「混為一談混淆視聽」),未針對該例子的原始邏輯作具體拆解。若想更嚴謹,可以指出邏輯錯誤的形式(如「類比錯誤」「相關性謬誤」),讓讀者學會怎麼辨認錯誤推論,而不是僅僅反駁。
5. 部分語句可能被解讀為立場偏頗
如「不讓人民合理質疑政府才是不民主」這類句子,語氣強烈但也容易遭到曲解為「反民進黨立場」。若能以更客觀的方式表述(例如「民眾對執政黨提出質疑與政策檢討,是民主社會必要的部分」),會更具建設性,也不易被視為政治動員或立場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