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477)

移民台灣的香港人:「現實沒有這麼美好」

打賞:0點
  首篇: 轉貼 2019-10-26 21:01:49 (IP Address Lookup131.213.141.236)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4784

  回覆1: 轉貼 2019-10-26 21:26:41IP Address Lookup180.15.58.217

香港人想移民台灣、台灣人想逃離鬼島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4681
  回覆2: 再轉貼 2019-10-26 22:06:09IP Address Lookup95.174.65.24

引用 引用 轉貼 在 2019-10-26 21:26:41 發表的文章:
香港人想移民台灣、台灣人想逃離鬼島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4681

  回覆3: @@ 2019-10-27 00:24:34IP Address Lookup150.117.72.185

台灣比香港好太多了吧,香港那種狹窄人潮擁擠的環境人住久身心肯定生病的!今天遊行就好多香港人去啊!
  回覆4: 大部分的港人移居到各地只想享用當地好處 2019-10-27 02:02:45IP Address Lookup194.40.240.96

不做出貢獻
也不融入當地生活文化
只會一天到晚在那抱怨
非常勢力跟現實
  回覆5: ____ 2019-10-27 05:05:57IP Address Lookup220.142.123.187

引用 引用 轉貼 在 2019-10-26 21:26:41 發表的文章:

香港人想移民台灣、台灣人想逃離鬼島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4681

有人會問:為何香港人很愛移民到台灣呢?

首先,香港移民台灣的人不多。

平均每年200人移民台灣,在二零一二年,香港移民台灣的人數是600人。香港移民台灣的人數歷年加起來,還不及移民加拿大的十分之一。另外作為比較組,中國移民香港的人數是每年30,000人以上。

近年有一堆香港人說要移民台灣,其實跟八卦版有些台灣人說要逃離鬼島一樣,基本上都是為了抱怨自己的地方變壞,說出來的氣話。大部份人都不會、也沒有想過要認真去實行。真的給他機會從香港移民台灣,或者由台灣移到別處展開一個新生活,重新適應,成長與文化不同的鄰居,學習一種新的日常語言,改變整個生活習慣,離開自己以前的朋友與家人,從零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只怕大部份那樣宣稱的人,都沒有這種決心。

大部份這樣說的人,其實也沒真的在那些他說是比台灣或香港好的社會討過生活,甚至一輩子也沒離開過台灣或香港。所以他們對於那個美好的國家的印象,往往建立在媒體以及口耳相傳的想像中。其實就和西遊記裡的人想像天竺,中世紀的歐洲人想像「黃金之國日本」與「富有而神秘的東方」一樣,大部份都是將自己的理想國投射在一個自己沒生活過的國家上。

他們多數是對香港社會失望,並想像台灣社會就沒有這些問題。無疑,有些事情是事實,例如台灣的生活節奏比香港稍為慢一點,住的地方比香港大,租金比香港便宜,以及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都比香港好,並有一個成功民主化的政府,這些都是對的。

但有些是錯誤的,例如,我有個公務員朋友,知道我比較熟悉台灣,他有天問我要怎樣才能移民台灣,我反問他,你為甚麼要移民台灣?他說,最近的香港已不像以前了,被政治爭議困擾,他想遠離政治,所以希望去到台灣過平靜的、遠離政治的生活。

我直接告訴他,台灣只有更多的政治,而台灣有些事情正漸漸的改善,正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願意投入和監察自己的政治,所推動出來。如果你抱著逃離政治的心態移民台灣,你一則不理解你想移民的國家,二則你去到那邊,也只會被看不起,因為你不願意承擔你對你社會的其中一個重要責任,你也無心效忠你的新祖國,不願意為他而戰,為他而死,你只是一個難民——最多是頗有錢的難民。

你在香港的公務員收入,也許能使你在台灣過得不錯,但你絕不可能因為這收入在那邊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你說你真的想當個台灣人,你願意服那邊的兵役嗎?

對方就不再提這件事了。

香港人所謂想移民台灣,只是對於現實的改變無奈和無力,不願意面對,產生逃避情緒。香港人很多想逃離被各種壓迫、威脅、走向動盪的香港,卻不知道香港外的世界真實是長甚麼樣子的。我們常以為移民能解決問題,但生於香港,他們的根就在香港,這是難以改變的。

面對這種前無去路,後無退路的情況,期望移民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因為香港人近年開始承認台灣也是一個不錯的國家,所以在那個「如果香港再惡化我就移民去哪裡」的名單上,在加拿大,美國,英國,日本,澳紐,新加坡旁邊,加上了台灣的名字。

而這樣說的人,多數並不了解台灣,也不了解台灣也受自己的壓力與困擾。當然,相比起香港,台灣的確稍為離那個北方霸權遠一點,可是台灣也是深受壓迫和威脅的,不過他們不會太留意到像肯亞台灣人事件、外交休克等問題,因為他們沒有看台灣新聞的習慣。

以前有一個故事,叫作三隻小豬,有隻大野狼想要吃住著草屋,木屋與磚屋的三隻小豬。那個弱不禁風的草屋一吹即倒,小豬想要逃向木屋,而木屋也被大野狼推倒了,牠們就走向磚屋。最後大野狼並沒有因為看到磚屋而放棄,而是想辦法潛進去,但是被小豬設下的陷阱殺死了。

三隻小豬這故事,我們常常把他解釋成,勤奮的人有回報。但看清楚這故事,難道不是在說,其實你怎麼逃也沒有用,屏障也許能延緩想要吃掉你的狼,卻不會令牠放棄吃掉你。你怎樣逃,也不會把你從詛咒中解放出來。

很多香港人,目前也只是那隻想要走向磚屋的豬而已,但有一天真的給他們走進磚屋了,他們才會發覺,大野狼是不會因此而放棄的。
  回覆6: _____ 2019-10-27 05:11:19IP Address Lookup220.142.123.187

引用 引用 轉貼 在 2019-10-26 21:01:49 發表的文章:

移民台灣的香港人:「現實沒有這麼美好」

一個人投資移民到台南的90後女生、80後的「台灣媳婦」、為了三個孩子選擇「教育移民」的70後爸爸,這些香港人移民到了台灣後,都經歷了一段「破滅與重建」的時期,他們如何克服移民的「水土不服」?又有什麼意見給到因為「反送中」事件而萌生移民念頭的香港人?

「店兩年就倒了,而且有虧錢」
「不能用自己想像來美化人家的國家,你如果越美化,你會越辛苦,所以我前兩年很厭世……」移民台灣至今第四年的Selina說。

現年31歲的Selina,27歲時和台灣老公結婚,老公在2015年結束在深圳的工作後,Selina就揮別家人,隨著老公到台灣定居。她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經濟自主,不要靠夫家養。

從事服裝設計的她,在香港時,每天穿著正裝(「都要有牌子的衣服,至少要是ZARA!」她說)、擠著地鐵到辦公室上班。來到台灣後,她很快就在離台北車站不遠的中山區開了一間工作室性質的小店。她直言,因為不了解台灣人的消費習慣,沒有做好市場研究,就以香港人的思維模式經營店舖,「兩年就倒了,而且我有虧錢,雖然我有其他的投資把錢補回來,不過光是那個店面,我是虧滿大的。」

還未定居台灣時,她多次跟著老公回台北,自認對台北並不陌生,但她當時戴著「觀光客濾鏡」看台灣,「人家都說台北東區租金很貴,但我覺得以香港的標準來說不算什麼。」她最後選定租金相對東區低廉的中山區開店,但因為商品定價太高,生意不如預期,「那時候我的店面邀請很多香港的設計師來寄賣,有賣才抽成,香港租金高所以商品定價貴,可能一小對耳環就要2000台幣(約500港幣),台灣人一看就嚇到了,他們怎麼會買呢?」

在她眼中,香港經濟發展到目前都很好,雖然未來發展很難說,但她目前在香港的朋友們,開餐廳、開服飾店、開車行做老闆……只要肯努力賺錢,生意都能做得風生水起,她感覺「沒有人很為錢苦惱」,相反地,台灣勞工的教育水平、工作時間和他們應得的薪水不成正比。對於一些想移民台灣的朋友,Selina表示:「我有跟他們解釋,年輕人在台灣生活很辛苦,很拼命去工作但薪水很低。」Selina透露,有朋友因為喜歡台灣,想調來台灣的分公司,但薪水馬上少三分之一。

她以香港人的眼光看台灣:「我覺得這裡的人太安於現狀,外資公司少,你經濟上只能賺本地的、花本地的,其實這樣是很封鎖自己。大家賺少少的,花少少的,小確幸,什麼都小小的時候,就流動得很慢。」

「頭兩年真的很想回香港!」Selina回憶,除了開店不順利之外,香港與台灣雖然只有一水之隔,她卻因水土不服不停生病。加上與老公家人同住,來自基督教家庭的她,因為不熟悉台灣民俗、聽不懂台語,造成一些相處上的摩擦。「沒有朋友可以講,又不敢跟老公講,沒有娘家可以靠,晚上睡覺有時候會偷哭。」

苦撐兩年後,Selina把店收掉,專心經營手作設計的網店生意,假日時會去實體市集擺攤,她和老公從與公婆同住的老區搬出來,住到離機場捷運近的新式公寓大樓。從穿衣風格、生活步調再到國語口音,她都漸漸褪去香港人的功利、急躁,變得比較「軟」。開始經營網店生意後,她學會了一句台語「奧客」,指的是無理取鬧的客人。摘下觀光客濾鏡,她學著去接受「真實的台灣」。「現在習慣了,會覺得在這裡住比香港好,原來我在台灣也可以創一片天。」

「一個人來比較沒有包袱」
不同於「台灣媳婦」Selina,現年28歲的陳筱瑜,在2017年,香港主權移交20週年前夕,靠著自己在香港當補習老師、咖啡師的積蓄,加上家人資助,花了600萬台幣(約150萬港幣)投資移民到台灣,在台南開了一家小咖啡廳。

兩年前,她在電話上和記者說起想移民的原因,是因為覺得「在香港工作得再辛苦也買不起房子,在台灣舒服一點,比較能生活。」而且曾經因為雨傘運動上街頭的她,對於香港「大陸化」的未來感到悲觀,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長在「越來越像大陸的香港」。

兩年後,記者第一次踏進陳筱瑜的咖啡廳,一進店就看到一份《蘋果日報》被當成裝飾品掛在牆上,白底上印著「港臺同行,唇亡齒寒」。店裡有一個小角落,寄賣著有香港小巴車牌、維他檸檬茶元素的文創商品。咖啡廳沒有用餐時間限制,書架上的書歡迎客人自由翻閱,何韻詩的《接近獨行》、林一峰的《半滿 半空》、柏楊《醜陋的中國人》……每本書都貼有陳筱瑜自製的標籤貼紙。

在粵語歌的背景聲中,她一個人在廚房和僅有十個座位的用餐區穿梭。為了節省成本,她沒有請員工。在點餐時,她會用帶台灣腔的國語提醒客人:「餐點現點現做,要等比較久喔。」

週末的下午,看起來學生樣貌的客人三五成群地進店,原本獨自坐在大桌前的婦人,在店裡開始忙碌起來後先行離開。

「剛坐在那邊的是我媽媽。」陳筱瑜在送餐的空檔和記者說。她透過投資移民,已經取得台灣身分證,他的父母則是在今年以依親的方式移民台灣,他們已經在台南近郊買了房子。

頭兩年,咖啡廳的二樓就是她的住家。房子租約到期後,陳筱瑜會轉做網店,「畢竟開實體店的成本還是太高了。而且台南的咖啡廳競爭很激烈,轉成網店不單能服務到台南的客人,還能宅配到全國。」

隻身移民到台灣,一開始陳筱瑜覺得有些孤單,但現在她過得很好,而且她自認比起以家庭為單位的移民,單身的她更有機會練習說國語(在台南還學會了基本的台語),更有機會深入認識台灣社會。而且考到機車駕照後,在大眾運輸不比台北等大城市便利的台南,她也能行動自如。

八年前第一次來台灣旅遊就愛上台灣的陳筱瑜,在決定移民前,多次到台灣體驗「活在台灣」是什麼感覺,所以她不能理解一些香港移民抱怨的心態,「應該是你配合這個國家,不是移民的地方來配合你。」

陳筱瑜聽過,有人抱怨台灣的菜市場不是全天開放,買菜很不方便,有人國語說得不好卻怪台灣人聽不懂,「還有人嫌台南大眾運輸不方便,但我自己騎車就很方便。台南交通不比香港方便,這不是移民前就要知道的事實嗎?」

她坦言,在台灣賺的錢比香港少很多,「但過生活就好了,不要以賺大錢為目的來,你賺夠能生活的錢,一年出一次國,心態調適好就可以了。」

「移民詢問度暴漲三倍」

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從2009年至2019年七月,總計有四萬多名港澳人士取得台灣居留許可,取得定居許可的則有八千多人。(註:2016年二月開始,將原本合併計數的「港澳居民」欄位區分為「香港居民」及「澳門居民」,澳門的數量遠小於香港)

香港人申請台灣居留許可的人數,在2014年達到高峰七千多人。此後居留許可人數在四千左右波動。今年六月開始,隨著香港抗爭升溫,台灣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在八月底表示,詢問移民台灣的香港人,數量明顯增加。其中以依親及結婚的最多,再來才是投資移民。

入行兩年多的移民專員劉易峻表示:「今年四月開始,詢問人數慢慢增加,直到反送中(運動)爆發,詢問度暴漲三倍,每個禮拜至少五組客人詢問,年齡最小的是25歲。」

劉易峻過去接洽的客戶多半是想把台灣當「退休後的第二個家」的45歲以上人士。六月以來,他忙得焦頭爛額,還應客人的要求,幫他們在台灣買防毒面具帶回香港,「客人說,在家裡都聞得到催淚彈的味道,覺得很絕望。一些人表示『對香港已經失去信心』,甚至講著講著就哭了出來。」

「要讓香港人認識真實的台灣」
帶著三個孩子移民台灣剛滿四週年的阿K,度過了一個忙碌的夏天,他往返台北與台南,參加多場聲援反送中集會,今年八月,他在香港舉辦關於台灣移民的講座,場場座無虛席,在短時間內加開的場次也很快額滿。

「我們希望給到真實的資訊。如果只是覺得『香港很爛、台灣很好』就這樣移民過來,很怕他們會失望離開。」阿K說起為香港人辦移民講座的初衷。

「很多香港人一開始想說,台灣和香港文化很接近,來了才發現,原來我們之間的文化的確有差距。」阿K舉例,台灣的住宅多半沒有垃圾收集房,住戶需要定時定點等垃圾車來清運家戶垃圾,而且垃圾分類的項目比香港複雜,沒做好的話會被拒收。還有,去菜市場買很難買到活魚、吃不到正宗港式料理……阿K表示,雖然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但這種「文化衝突」,如果移民前完全不知道,磨合起來會很痛苦。

現年41歲的阿K,大學在台北唸書,對台灣的了解比一般香港人深入。畢業回港後從事傳媒業。孩子陸續出生後,他因為不想要孩子在香港接受高壓的、填鴨式的教育,決定移民台灣,讓孩子接受台灣的「體制外教育」。

他選擇定居的台南,是台灣「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當中,定居的香港人最少的城市。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六都當中的新北市、台北市、台中市是最多香港人居住的城市,台南最少,且人數與倒數第二位的高雄,相差超過兩倍。

為什麼會選擇台南定居?阿K回憶,第一次開車到台南,他就著迷於台南的古都氛圍,享受在老建築巷弄中漫步的悠閒,甚至因緣際會之下,成為體制外教育「華德福」台南學校的創校家長之一,實踐讓孩子親近自然、家長共學成長的教育理念。

目前阿K在台南市區經營親子友善空間的場地租借服務,寬敞的木質裝潢空間裡,時常充滿著孩子的笑聲。阿K離開了傳媒行業,卻離不開「文化人」的本質,他持續在網路上發表文章,介紹台港兩地文化差異,同時提供移民台灣的諮詢及後續相關的收費服務。

誤解與現實

許多香港人追求台灣悠閒的生活,因此選擇南台灣定居,台中市曾被CNN評為「宜居城市」,更加深香港人對台中的好感,但阿K說:「其實台中的空氣品質是台灣數一數二差的,高雄的污染問題,台南大眾交通不發達的問題,都會讓人幻想破滅。」而且離開大台北地區,「能賺大錢」的機會少了很多,在台灣普遍高工時、低薪的職場現實下,努力工作的成果僅能糊口,和香港的水平收入遠不能比。

許多香港人想來台灣開「正宗」港式茶餐廳,卻發現台灣人其實不喜歡地道的港式口味,堅持「正宗」的結果就是慘淡經營。還有一些香港人選擇住在市郊,為的是享受相對悠閒、寬敞的居住環境,但同時又想在住家附近開店,「台灣不像香港,隨便一個店面附近就住幾千人幾萬人。台灣很多地方養不起你的店面。」阿K說,類似這樣開店失敗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談到他最關注的教育,他指出,台灣的體制外教育仍在發展階段,如果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想做「教育移民」,卻不了解台灣的教育體制,讓孩子就讀台灣體制內的學校,面臨的學習壓力不會比在香港小。

移民的「第二人生」

三位受訪者都一致認為,如果想移民台灣,應該多花時間認識「真實的台灣」。

根據現行條例,港澳居民的旅遊證件,最多可以在台灣停留三個月。除了到不同的台灣城市走走看看,認清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之外,陳筱瑜說「多看台劇」也是深入認識台灣的好方法之一,「特別是公視製作的,深入探討台灣社會議題的劇集。」

「改變心態」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阿K直言:「既然你都決定移民,為什麼不利用機會,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好好展開你的第二生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下半輩子?」喜歡賺錢的香港人,來台灣之後發現賺錢沒那麼容易,「那就好好享受生活嘛!」阿K兩手一攤笑著說。
  回覆7: ERE, 2019-10-27 11:57:16IP Address Lookup180.217.127.28

本來就是。無傭置疑

我要回覆

來自:

驗證碼:
分享連結、圖檔、Youtube 影音,直接張貼連結即可;如果圖檔結尾不是 .png、.gif、.jpg,再用 [img]...[/img] 包圍。

50_angry_n_drop 50_annoying 50_disappoint 50_embarrass 50_happy 50_love_n_flower 50_cold_sweat 50_eyes_loving 50_smile_tears 50_want_sl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