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商不奸」是一種過時的偏見,不是事實真理
你說「商人無祖國」、「無商不奸」,這些話在現代社會其實是以偏概全、帶有刻板印象的舊時語言。這就像說「政客都騙人」、「官員都貪污」,或「藝人都虛偽」,不能因為個別案例而對整個職業群體貼標籤。事實上,現代社會的許多正面改變正來自負責任的企業家與創業者(比爾蓋茲、伊隆馬斯克、張忠謀、黃仁勳等),他們提供創新、推動產業、創造就業,這些都是實質貢獻,不是空談「祖國」或「道德」可以取代的。
二、成功商人不是救世主,貢獻與慈善並不是二選一
你批評黃仁勳沒有「捐出所有財產來拯救地球」,這邏輯不但失衡,還設立了一個不可能也不合理的道德門檻,難道每個人要做慈善就得「全部捐光」才算「偉大」?比爾蓋茲也不是年輕時就一開始做慈善,而是晚年逐步轉型,黃仁勳目前的貢獻是在科技與產業層面,這是他的專業與立足點,也是世界各國與產業界肯定他的理由。你不能用你心中理想化的標準來否定他實質的成就與貢獻。
三、你混淆了「合理歡迎」與「盲目崇拜」
你不斷把大家對黃仁勳的歡迎,貶為「盲從」、「簽名追星」、「失去理智」這個比喻極其失準。台灣人對黃仁勳的歡迎是對一位成功企業家兼台裔身分者的認同與鼓勵,特別是在他力挺台灣科技、稱讚台灣人才與產業鏈之後。這不是封神,不是狂熱宗教,而是社會文化中正向回饋的一種表現。你用「青少年追星」、「貪污犯信徒」、「吃到符水」這種極端例子來影射,是對社會大眾判斷力的不尊重,也貶低了這種群體性文化互動的價值。
四、我們從未將你沒說的話「塞進你嘴裡」
你最後說「請不要亂扣帽子、武斷塞話」,我可以坦白的回應:我從頭到尾都是針對你實際說出來的話做理性回應與邏輯推演,並沒有編造你的立場或扭曲你原意。事實上,你說黃仁勳「只是個商人」說支持他的人是「盲粉」說這是台灣「奇妙社會現象」,這些本身就帶有貶低與判斷的語氣,當我們指出這些話的偏頗與不合理之處,不是亂扣帽子,而是必要的討論回應。
總結:你可以「不被感動」,但不該否定別人被感動的理由,你說你目前沒看到黃仁勳讓你感動的地方,這是個人感受我完全尊重,但請你也要尊重這些:
他對產業的長期貢獻,已經實質影響全球技術進步。
他選擇與台灣深度合作,是對台灣科技實力的正面背書。
他所帶動的經濟、就業、產學交流效應,是具體、可驗證的。
他回到台灣與民眾互動,是一種文化與族裔連結的體現。
你可以不被打動,但不該將那些願意被啟發、尊重他的群眾都打成「盲從」與「愚民」。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是冷眼旁觀、言詞貶人,而是能以開放的態度欣賞各種型態的貢獻,哪怕自己暫時還無法認同。
---
希望你下次的留言,能更多一點理性、少一點怒氣。那樣我們的討論才真的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