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自己的「同溫層」派對
有些派對不是那麼肌肉、不是那麼菁英外貌導向,反而重視音樂、能量、對話或多元表現(例如熊族派對、queer inclusive小眾派對、藝術系地下場等)。去這些地方可以減低焦慮。
建立對身體的多元認同
透過關注非主流的同志媒體或創作者,認識不同體型、膚色、性表達的美感,有助於打破那種「一定要是肌肉男才值得被愛」的內化。
認真練習比較少的「比較」
很難做到不比較,但可以練習「覺察」自己什麼時候開始比較,然後讓那個念頭過去。這是正念練習的一部分。
和朋友組團進場、彼此擁抱與肯定
有自己的小圈圈或安全網,不管你當下的體態狀態如何,你知道有人愛你、挺你。
專注在你喜歡的元素:音樂、肢體律動、自我表達
有些人去party就是為了跳舞、釋放壓力,不是為了炫肉。如果你重新聚焦在你喜歡的那一塊,會找到屬於你的快樂。
找到能與你身體狀態共處的性愛文化或實踐
不見得每個場子都需要極度外貌競爭。某些kink社群、體型友善空間、性正向社群對「自然的身體」有更多包容。
最關鍵的:
認清這些焦慮不是你的錯,是文化的壓力
「身材焦慮」是整個男同志文化裡長期累積的審美霸權,不是你個人的問題。你不是不夠好,而是這個體系對我們太苛刻。



此文章已於 2025-06-10 12:16:23 由 夜渡藍橋 進行第 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