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守隱晦的過去到多元開放的現今,流淌於時光中的創作者,用才華種下種子,以美感讓理念發芽,他們勇敢發聲,是將社會推往平權的重要力量。服裝設計師古又文,以同名服裝品牌巡迴於國際時裝週,他擅長用敏銳的觀察力,將理念轉譯成作品,更用設計與社會對話,近年亦有以同志議題為核心的作品,傳達對性別平權的看法。性平精神從台北出發
從早期的新公園、晶晶書庫,到近幾年的同志遊行,台北隨著時代更迭,不斷朝向更包容、開放的多元社會前進。「台北從1990 年代就有同志地景出現,在早期保守的社會氛圍裡,可說是台灣同志議題的發源地。」提起捍衛的精神,古又文明快地說。
他在台北出生、成長,漫漫人生路上,有過半歲月被台北的土地和空氣滋養。17 歲高職畢業後,開始接平面設計案籌措學費,也在工作期間慢慢看見台北日漸與世界接軌的新興思想。古又文很快發現,大量藝術電影在1990 年代後被引進台北,特別在台大公館一帶。當時負責台大城鄉所網頁設計案的他,在學區周遭觀察到,台北已逐漸出現性別平權的聲音,其中,最具指標性的同志地景之一——華人地區第一家同志主題書店「晶晶書庫」,便在1999 年1 月1 日出現了。「晶晶書庫為同志創造友善的空間,並與社會上的不同族群對話。」因此,當晶晶書庫提出平面設計案的合作邀請時,古又文欣然接下,初次用作品為社會種下一小顆性平的種子。
大學時,他進入流行設計系,並雙主修服裝設計與織品,「當時的社會氛圍仍然對學服裝設計的男生帶有異樣眼光,但一入學便可以明顯發現,身旁什麼人都有。」古又文提到,雖然早期的社會氛圍使同志族群只能躲入重重深櫃,但設計領域不受限於男、女二元框架的開放風氣,讓他得以解放靈感,更有彈性地挑戰各種可能。至此,他變得敢言、勇於理解,20 歲以後的人生,他積極涉入同志議題,從自我懷疑走向自我認同,也擁抱不一樣的自己。
用設計與社會對話
其後,古又文任憑靈感無限奔馳,將作品送往海外各大時裝競賽舞台,2009年以「情緒雕塑」系列的大型白色針織作品一舉奪下國際服裝競賽Gen Art「前衛服裝獎」,成為第一個從本土教育體制中培養出來,站上這處國際舞台的台灣之光。
「我的創作,最初不是為了向別人表達我對同志議題的關注,而是想證明我會做設計。」直到5年前,美國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促使他有不同的想法,「我很幸運,工作領域所接觸到的人,對於同志議題不排斥、也不妖魔化,對不同族群的接受度很高。」於是他開始嘗試在作品中加入性別議題,例如從1998年探討跨性別族群的電影《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中得到靈感,於2017年秋冬推出炫目華麗的搖滾風格作品,「做自己的品牌,讓我有機會從自己的根源出發,開始思考,是否要在作品中加入一些靈魂的碎片?」
近幾年他的創作題材更直指同志議題核心,例如2019年春夏系列,以同志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為靈感,大幅使用彩虹作為設計元素;秋冬系列則是由法國同志電影《120 BPM》(Beats Per Minute)出發,在作品中加入象徵LGBT+族群的三角形符號。同年5月,台灣獨步亞洲通過同性婚姻法案,這些改變看在古又文眼中,既興奮又驕傲。雖然各行各業都有同志存在,但走出時尚產業,他認為,整體社會對同志的包容力仍有改善空間,但是運用創作與其他族群對話,或許是理解彼此的一種方式。
台北讓同志運動變為城市文化
「從新公園到晶晶書庫,再到同志遊行,台北在這數十年間不斷把性別議題端上檯面。」今日恐怕很難想像,早期的同志只有夜行權,即使社會環境越來越開放,彼時同志的性傾向依然是「只能做不能說」的祕密。
2003 年台灣首度舉辦同志遊行,台北市政府補助100 萬元經費,「這是第一次有政府機關以經費補助同志運動!」古又文激動地說,在此之前,同志只能戴著面具在社會上生活,同性戀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個段落,但同志遊行成為同志族群公開現身的平台,讓同志議題開始成為被討論的話題,他笑說:「那一刻起,同志不再是新聞偏差報導中的主角,而成為真實活在社會上的人物!」
「台北帶給台灣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同志運動變成一種文化。」包括遊行時百花齊放的服裝,各種運用設計力來表達訴求的姿態,都讓至今已邁入18 屆的台灣同志遊行,成為亞洲規模最大、最繽紛的同志權益活動,也讓台北成為能夠裝載多元聲音與接納各種文化能量的創意城市。
台北的城市氛圍持續推動著時裝界蓬勃發展,各種不被性別二分法所禁錮的創意紛紛綻放,用設計凝聚愛的模樣,讓台北的城市文化更加多元璀璨。
文-邱璟綾 攝影-林冠良 圖-古又文、晶晶書庫
圖文來源: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961/4914262